食品安全是关乎每个人健康的基本需求,但“过期肉”、“三无产品”、“农药残留”等事件仍时有发生,反映出老问题背后交织着新挑战。要系统性地解决这一问题,需厘清其背后的复杂根源,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加以应对。
一、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?
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:
•企业逐利与社会责任缺失: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、提升利润,可能使用劣质原料或非法添加物。这不仅存在于小作坊,即便是有相对规范制度的大型连锁餐饮店,随着大规模扩张,加盟店管理失控等风险,同样藏有食品安全隐患。部分商家还会利用“天然”、“无添加”等概念进行营销,模糊产品真实的安全风险。
•监管体系存在短板: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在过去一段时间存在“九龙治水”的困境,农业、畜牧、卫生、工商、质监、商贸、食监等多个部门都涉及其中,这种分段管理的模式可能导致监管链条长、环节多,出现职能交叉与监管盲区。基层执法力量常常捉襟见肘,日常巡查频次有限,检测覆盖范围不足,且受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的限制,监管能力有限,尤其是县一级的检测手段可能较为落后。
•消费者意识与信息不对称:消费者,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消费者,可能因为价格敏感而选择低价食品,有时会忽视质量安全,这在客观上为劣质食品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。同时,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可能不足,例如对合法添加剂的作用缺乏科学认知,易被企业营销误导。
•违法成本与执法威慑:相较于企业可能的违法所得,对食品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有时难以形成足够威慑。一些企业即便被查处,在缴纳罚款后仍有利可图,导致部分从业者心存侥幸。处罚过轻,很容易死灰复燃。
二、针对以上问题,有效的监管方式是什么?
协讯智慧食安利用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,为实现高效、精准、全链条的监管提供了新路径。其精髓主要体现在:
1、统一监管平台:系统支持区县教育局搭建统一的监管总平台,使其能够实时掌握辖区内所有学校食堂的运行状况和风险点,便于上级管理。
2、AI视觉识别,实时监控预警:在餐饮后厨等关键区域安装智能摄像头,通过AI算法实时自动识别未戴工帽、未戴口罩、厨房吸烟、垃圾桶未盖、鼠患入侵等违规行为和安全风险,并立即触发警报。这变被动巡查为主动预警,极大提升了监管效率与覆盖面,解决了基层监管力量不足的痛点。
3、全流程可追溯,责任清晰可查:利用物联网技术,建立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数字化溯源体系。智慧食安平台能详细记录食材的采购、入库、出库、加工、销售等全过程信息,实现食品来源可溯、去向可追。一旦出现问题,可以迅速锁定问题源头,为追责和整改提供依据。
4、大数据分析,风险精准研判:归集和分析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各类数据,实现分级分类监管。系统可以对海量监管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(如违规类型占比、高发时段、高发点位等),帮助监管者从宏观层面洞察风险规律。
5、透明化共治,提升消费信心:通过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,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小程序或餐厅显示屏实时观看后厨操作,对食品制作过程一目了然。这既倒逼企业自律,也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,有助于构建社会共治的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