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我国多地发生校园食品安全事故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连锁反应。虽然我国已构建起较为严格的校园食品安全法规制度体系,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局限,各级监管部门受人力和资源等条件制约,难以实现全方位、不间断的监管。
加之某些地区存在的“圈子”文化和利益输送等不法因素,可能导致校园食品安全责任落实虚化弱化,自律监督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。一旦底线防线失守,食品安全隐患就可能爆发。在此背景下,家长陪餐制作为社会共治的重要方式,其价值与作用亟待进一步强化和完善。
一、家长陪餐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
2019年4月1日起施行的《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》明确了校长陪餐制度的要求,但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。这促使我们反思:是制度落实不到位,还是制度本身不够完备?
校长陪餐制本质上是学校履行主体责任的自律监督形式,其局限性在于缺乏必要的外部制衡机制。而没有利益相关方的直接参与,一些深层次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和解决。
家长陪餐制则是一种有效的他律监督形式。虽然《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》中有所提及,但仅针对“有条件的学校”,并非强制性要求。滁州市近期印发《关于规范做好全市学校集中用餐陪餐工作的通知》,进一步规范了各级各类学校校长(园长)陪餐制度的落实。
家长陪餐制的核心价值在于:
实现直接监督:家长通过亲身体验和现场观察,能够对食品质量、口味和营养搭配作出直观评价。滁州市规定陪餐人员应在学生就餐前30分钟左右,对当天涉及食品安全的人员管理、环境卫生、加工制作、菜品质量等进行检查评价。
建立利益关联方监督机制:家长作为学生食品安全直接利益相关方,有天然的动力履行监督职责,能够有效压缩徇私包庇的空间。
形成持续监督压力:家长陪餐具有随机性和突然性,对校方食品安全工作是一种持续压力和震慑,促使学校常抓不懈。
二、家长陪餐制实施的复杂性与挑战
尽管家长陪餐制具有明显优势,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:
学校接受监督的意愿不足:部分学校可能担心问题暴露过多,在家校信息传递方面存在不及时、不全面等情况,容易引发误会与分歧。
组织实施难度大:如何合理安排家长参与方式(代表轮流制还是常驻制)是一个实际问题。特别是对于双职工家庭、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,家长很难抽出时间参与陪餐。
管理和舆情风险:家长是否有权进入后厨监督、陪餐费用由谁承担、家长反映问题产生纠纷如何处理等问题都较为棘手。
三、家长陪餐制实施的可行路径
尽管存在诸多困难,但家长陪餐制作为校长陪餐制的有益补充,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。通过针对性探索和完善,完全能够实现有效落地。
一是转变思想认识,主动接受监督。校方不能把家长陪餐制视为“洪水猛兽”,而应以积极开放的姿态面对。
二是提供制度保障,规范运行机制。目前家长陪餐制缺乏强制性和统一规范,需要出台更为详细的法律法规文件。
三是创新方式方法,注重实施效果。可以借鉴各地成功经验,如建立家委会(伙委会)组织,定期组织家长陪餐日或厨房开放日。
技术创新也为家长陪餐提供了新可能。如芦溪县将全县所有学校食堂的视频监控接入到江西省教育系统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监管系统中,全天候对学校食堂后厨进行监看。湖口县第二幼儿园则推出了“随时陪餐”常态化机制,欢迎家长在不提前通知的情况下,随时走进校园与孩子共同用餐。
四、家长陪餐制的动态发展特性
家长陪餐制的根本目的是确保学生吃得安全、吃得有营养,督促学校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。它是当前校园食品安全的重要监督方式,是拓展食品安全监管和社会共治的有效手段。
任何制度都不可能一劳永逸,需要根据时间环境和群体对象等条件的变化,以发展的思维加以灵活运用和完善。既不搞“一刀切”,也不能因噎废食。对正确有效的举措要大力巩固,对不合理不可行的做法要果断改进。
唯有如此,家长陪餐制才能在时代发展中持续焕发生机活力,长久有效地守护校园食品安全,成为家校协同共治的典范。
来源:滁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