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》——这是首个专门针对校园配餐服务的国家级标准,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实施,旨在为全国中小学、幼儿园的配餐服务企业提供全流程的规范化指引。
新国标的核心内容与意义
该标准聚焦校园配餐的关键环节,建立了覆盖食谱制定、原料采购、加工制作、备餐配送、用餐服务、服务评价与应急处理的全链条管理规范。其核心要求包括:
人员配置:企业必须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专职食品安全管理、检验人员。
过程管控:建立“日检查、周排查、月调度”的动态风险防控机制。
透明操作:餐食加工过程需接入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系统,并向学校、家长和学生公开关键操作流程。
留样溯源:每个食品品种需分别留样,留样量不少于125克,时间不少于48小时。
这一标准的出台对我国校园食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。据统计,我国现有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超过46万所,涉及学生2.37亿人,校园配餐产业规模已占整个餐饮业近半份额。标准化建设将成为推动校园配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。

那么配餐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并确保合规呢?
面对新国标要求,校园配餐服务企业需要系统化调整运营管理模式,以下是几个合规实践路径:
1. 食材采购与检验的数字化管理
新国标要求对米、面、油等大宗食品实行集中定点采购,并留存每批次原料的检验检测报告。企业可通过引入AI智能出入库电子秤等数字化工具,实现领料记录、临期预警,使采购验收平台化、食安管理透明化。智能农药残留检测仪能够实时检测食材原料的关键指标,确保食材在加工前符合安全标准。
2. 制作过程的智能化监管
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系统是新国标的核心要求之一,通过多维度可视化看板,向监管部门、学校及家长公开展示食品加工的关键操作流程,实现全链条、多角色的智慧监管。
3. 食品留样与溯源的自动化操作
针对国标对食品留样的要求,智能留样柜能够实现专人专管、留样标签实时打印,确保从样品存入到销毁的全过程可追溯、高效管理。
4. 人员健康智能化管理
企业需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并建立动态风险防控机制。智能晨检考勤可以对进入后厨人员进行严格把控,通过刷脸考勤自动进行红外测温,AI检测手部异常状况,并对健康证进行临期预警和过期提醒。
《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》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,标志着我国校园食品安全管理进入了数字化、标准化、规范化的新阶段。配餐企业只有通过将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融入食材采购、加工制作、食品留样和人员管理等关键环节,才能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、放心的校园饮食环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