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全域数据融合中枢 - 水环境智慧管理系统
1.1 异构数据聚合引擎
整合河流分布、水文断面、水源地定位、入河排污口布局及水污染源清单等基础环境要素,融合自动感知数据、人工采样记录与视频监控流,构建多维联动的“数字水网”框架。
1.2 信息协同机制
通过跨平台数据接口实现分散信息的互联互通,支持动态更新与交叉分析,形成水质、污染源及生态要素的统一知识库,为管理决策提供全景视图。
二、排污口全程监督系统 - 水环境智慧管理系统
2.1 全链条监控体系
将排污口管理从单点监测升级为“受纳水体-排污口-排污通道-排污单位”的闭环监督链路,依托实时传感装置、用电行为解析与智能视觉辨识构建多维监管矩阵。
2.2 三维关联档案库
建立排污口电子台账系统,归档地理坐标、排放类型、水体功能区划、管道走向及上游企业信息,实现“空间—管道—企业”的立体化关联映射。
2.3 政策技术协同机制
推行“一口一档、一河一策”管理范式,自动生成污染溯源报告,强化从源头到末端的污染物迁移路径追踪能力。
三、环境要素集成系统 - 水环境智慧管理系统
3.1 空间智能映射平台
基于地理信息系统(GIS)技术,将水质监测节点、排污口坐标、污水处理设施点位及生态保护区域整合至统一数字地图,形成“水环境一张图”可视中枢。
3.2 动态决策闭环
管理者通过实时热力图直观识别问题热点,快速制定治理方案,并实现“问题侦测—策略规划—任务分配—效果评估”的全流程智能响应循环。
3.3 管理效能提升模块
集成预警推送与资源调度功能,显著优化区域治理精准度与响应时效。
四、生态修复感知系统
4.1 一体化感知网络
融合多光谱卫星影像、无人机航测集群与地面传感节点,构建“天—空—地”协同监测体系,实现从宏观生态格局到微观植被指标的全面感知。
4.2 修复工程支持引擎
为水生植被恢复、生物栖息地构建等工程提供高精度数据基底,支持修复方案动态优化与效果模拟验证。
五、生物多样性守护系统
5.1 物种栖息保护机制
将水生生物多样性纳入核心管理范畴,划定生态保护红线,建立专属保护区网络,为珍稀濒危物种提供可持续栖息空间。
5.2 资源管控强化模块
执行禁渔期与禁渔区制度,部署智能巡查系统打击非法捕捞,同步完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,确保生态平衡可持续维护。